江苏连云港孔望山发现夏启祭台遗址
本站讯:本站在巴蜀文化与中国文明起源研讨会上获悉,在江苏连云港孔望山上,发现夏启祭台遗址。据上海曼吉人文研究所的朱明歧、刘心国介绍:夏启祭台遗址位于连云港市孔望山上,在山顶最高处有一砚盘形巨大祭石,正东侧面上刻有古文字“启”,这是夏启打败东夷人伯益之后举行盛典的祭台,也是夏启完成征战之后祈天祭祖,宣赫王威一次重大活动。祭石东1米为一有蛇图腾的燎祭石,在朝向主祭石侧背上有“浮雕”样的蛇,长55cm,宽18cm,为一半身横向镌刻精美之蛇,线条简约,呈三段式,分头部(25cm),颈部(15cm)和后身(15cm),大小圆眼及吻部形象逼真,它质神若出。
据专家考证,在中原地区的原始氏族社会中,有以水中动物或两栖动物作图腾的几个近亲氏族,他们结成了一个联盟,其中最主要的是以蛇为图腾的蛇氏族,他们的部落盟主就是大禹。对大禹儿子启而言,蛇是他的祖族图腾将其刻在祭台上是很自然的。
===================================
相关链接:转贴连云港考古重大发现———“启”祭台将中国文字史提前七百年
本报记者应志刚
连云港夏代启字祭台遗址及蛇、龙和女阴图腾组合的发现,结束了夏朝无文字的历史,将中国有文字之论提前了700多年。昨天上午,连云港市夏暨东夷文化遗迹考察座谈会上,国内著名史学、考古学家对连云港孔望山山顶发现的这两处文化遗存做出了定论。江苏省连云港是东夷文明发祥之地,东夷文化则是夏文化的基础与源头,两处文化遗存的发现,再次让连云港成为美猴王“申吉”之后世人关注的焦点。
孔望山顶惊现“启”字祭台
位于连云港市中心南3公里,距古海州城东2.5公里,山体由太古代晚期的混合花岗岩构成的孔望山,海拔高129米,东西长约800米,是一座孤立的小山丘,因孔子登临望海而得名。
2004年4月,上海曼吉人文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朱明歧及史前科技研究学者刘心田,对孔望山的岩画石刻做了一次考察。
孔望山山顶最高处有一处形状如砚的天然巨石,其上平面凿刻九个坑窝,被当地人称为“杯盘石”。两位学者经仔细察看,发现这是先民祭祀的典型三足祭台,其中一足为原生石,另外两足是移来石,是出土的三足陶器或青铜鼎的原型。
随后,两学者在祭石东约1米处,又发现一个带有蛇图腾的燎祭石,在主祭石东南下方约半米处又发现一方立石,在其东向壁面上有一龙图腾,是个龙首平面像,它神态自若,一双突兀的大眼向天,显得高亢、庄重自信,一对粗短的双角八字形展开,显得十分雄健。
蛇、龙图腾同在祭台周边出现,是否与华夏民族融合有关呢,她是否就是华夏民族统一立国的象征呢?
带着疑问,两学者又在主祭石东南下坡处发现一个呈圆形的巨大女阴石。两学者断定,它完全可以作为先民们性崇拜的实证,再关联考虑山下一处巨大石蟾蜍图腾,这是否与禹之妻涂山氏生启的记载相通呢?
石蟾蜍长240厘米、宽220厘米、高90厘米,卧于一个圆盘形大石上,遍体镌有鳞片状纹饰,其鼓胀的肚皮,是否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子多孙的繁衍呢?
就是在这块巨石的东侧下斜面上,两学者发现有一个镌刻而成的文字,可以肯定系金属切痕人工凿成。经仔细辨识考释,他们惊喜地发现,它是一个“启”(启)字!
两学者发现,祭台上的启字与现有古文字格调迥然不同,且又早于金文、甲骨文,而历史上只有汉景帝刘启有资格在祭台标上王徽“启”字,但汉代字已是隶书,绝非如此古朴。他们认定,只有夏朝的开国之帝夏启才有资格在这厚重的高筑之祭台上标上王徽,举行祭祀。翻开夏朝的历史可以获知,大禹的儿子夏启兵破东夷人,完成征战胜利之后祈天祭祖,齐聚诸侯,受天之命治理万民,启字祭台应该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构筑的,它是征战胜利的凯旋门,是奠基立国的场所。夏启之所以要将祭台设在连云港的孔望山,不外乎这里原是东夷族的领地,他可以以一个征服者的姿态来卓显王者之雄风。
夏启选择孔望山做祭祀庆典场所很具匠心,首先孔望山地望极其理想,它在史前是面临东海的孤立小岛,整座山恰似一只出水西向的灵龟,山顶及山坡开阔,适合先民聚会礼乐,其地理自然环境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整个山顶可以分成三大部分,祭祀区、燎祭区和“观礼”区。祭祀区以启字祭台为主,燎祭区以蛇龙图腾和女阴石为主,“观礼”区是一个十分开阔的山顶平地,祭祀区和燎祭区基本紧挨着,相距不远。从这个整体布局来看,两学者确信孔望山祭台应该与夏启相关联,启字祭台和图腾组合不但是个大文物,而且可能是夏启举行盛典的钧台,它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个重大突破,对于探索华夏文明中早期国家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东夷文化带动地域研究热潮
两学者的此次考古发现形成文字后,刊登在今年2月的,绵阳师范学院第4期学报上引起了史学、考古界的关注。由于启字祭台和图腾组合的发现,结束了夏朝无文字的历史,不但将中国的文字之论提前了700多年,又使得夏、东夷文化研究热再次升温,作为夏、东夷文化发源地的连云港,也不失时机于11月25日成立了“夏暨东夷文化研究中心”,通过对当地独特的东夷文化的宣传,再次让这个从大海诞生的城市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前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考古、史学专家齐聚连云港,对这两处文化遗存及孔望山摩崖造像、将军崖岩画、藤花落遗址进行了考察。昨天,众多专家又在该市苍梧宾馆座谈,对连云港发掘和保护、利用东夷文化的举措予以了肯定。
东夷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发祥于山东半岛,与当时的中原华夏族、南方苗蛮族鼎足而立。东夷族是由大大小小很多个部落组成的庞大部族和部落联盟,在东夷族的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部落首领就是商代始祖神大舜。在漫长的史前阶段,东夷人靠他们聪颖智慧的心灵和勤劳灵巧的双手,制造出了实用、精美的石器、骨器、玉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烧造出了薄如纸、黑如漆、音如镜的蛋壳陶;编织出了布纹细、密度高的纺织品;发明了冶铜术、原始历法和最古老的文字;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兴起了家禽饲养业和酿酒业。早在龙山文化时期,东夷人就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并出现了国家,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
东夷文化是上古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中的主干文化之一,是夏文化的基础与源头。西周初期,东夷文化并入了齐文化而再度辉煌。齐文化作为我国先秦文化的主流,又引领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进步。与会专家认为,研究东夷文化将对东方文明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通过对连云港这一特有的地域文化的研究,更对研究海洋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明的形成,是多种文化先后融合的漫长过程”,在座谈会上,连云港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夏暨东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表示,构建现代文明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东夷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更是这座“有灵魂、有精神”的城市发展的基石。
城市建设需尊重历史“文脉”
连云港境内的东夷历史和文化遗存多有发现,其中二涧、藤花落和大伊山遗址等均为典型的考古学文化遗址,将军崖岩画和东磊岩刻则是史前时期的重要发现。
连云港目前已发现不可移动的地上、地下文物500余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连云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发掘了大量的古墓葬,其中以汉代墓葬居多,有砖室墓、画像石墓等。出土了黄玉猪、漆凭几等珍贵文物。1993年在东海县出土的西汉东海郡行政文书档案,及有关术数佚赋等方面的简牍堪称国宝。2002年抢救性发掘的海州双龙汉墓出土了保存完好的汉代女尸。
同时,连云港古代遗迹众多,今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30处,其中大伊山石棺墓是我国最早的石棺墓,藤花落遗址是江苏省发现的第一座龙山文化时期城址,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第一座具有内外两重城墙结构的史前城址。除此之外,还有汉代的曲阳城、盐仓城、海西城、计斤城以及唐代东海县城、明清海州城遗址等。
连云港目前已发现石质文物70处,包括有“东方天书”美誉的将军崖岩画和“九州崖佛第一尊”之称的孔望山摩崖造像,时代纵贯上下5000年。其中,西汉时期的东连岛东海琅邪郡界域刻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惟一的汉代界域刻石。
文物是历史文明延续的见证,要把历史的或传统的建筑群与现代生活构成和谐的整体。与会者认为,不管城市怎样发展,越来越多新奇的建筑不断涌现,但城市中原有的具有历史价值和反映当地文化传统的标志性建筑是不能被湮没掉的,只能继承和完善传统,但不能毁灭传统,没有文化传统的东西是没有内涵的,没有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是失落的空间,这样的东西是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的。在城市建设中,要尊重当地的文化特色,让这条历史文脉永远传承并完善下去。
《江南时报》(2005年12月28日第十九版)
发帖人:夏国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