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传略佚事

夏氏名人夏鸿时的故事

时间:2023/9/20 14:55:47   发帖人:夏氏宗亲网   来源:夏明府   阅读:611   评论:0
内容摘要:花甲赴任不畏权贵道光丙戌年(1826年),中举二十八年后,时年已五十八岁的夏鸿时终于等来了大挑二等,选任印江县教谕(县学的教官,主管文庙祭祀,教诲生员),从此踏上仕途,年近花甲依然雄心勃勃,干出了一番事业。夏鸿时在担任印江教谕期间,发生了学生与政府官员的冲突事件...
花甲赴任 不畏权贵

  道光丙戌年(1826年),中举二十八年后,时年已五十八岁的夏鸿时终于等来了大挑二等,选任印江县教谕(县学的教官,主管文庙祭祀,教诲生员),从此踏上仕途,年近花甲依然雄心勃勃,干出了一番事业。

  夏鸿时在担任印江教谕期间,发生了学生与政府官员的冲突事件。起因是印江的典史(负责缉捕的官员)乘轿入校,学生将其轿打烂,后典史辞职,新继任典史到学校抓人,学生们又把他轰走。

  典史把状告到知府,知府示意夏鸿时要处置几个学生。此时夏鸿时面临三年任期将至考满的问题,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间政绩的评价,对官员的任职、升迁都有重要影响。夏鸿时认为是典史乱闯学宫(即学校,清制规定,到学宫时需“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错在先,不应先处置学生。夏鸿时置自己的前途于不顾,不畏权贵,让我们看到他的官品以及为官理念。

  或许正因为如此,夏鸿时赢得了民心,也扭转了当地的风气,并受到朝廷表彰。

  古稀远宦 治政有方

  道光甲午年(1834)九月,已六十六岁的夏鸿时远赴陕西省石泉县任知县。一到石泉,夏鸿时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头两年当地遭灾,百姓高利贷借了粮食,今年丰收,想用粮食还贷,但放贷者要求还钱,按荒年借贷时比平时翻了几倍的粮价算,百姓无力偿还。夏鸿时一到,恩威并用,提出了解决方案:百姓用粮食还贷,但需翻倍还,今年还不了,明年还,那就再翻倍,方案得到双方认同。及至后来,其他有类似问题的邻县也仿照夏鸿时的做法,解决了问题。

  还有一件事就是整顿办案制度,要求办案必须及时,根据距离的远近规定到案时间,案子到了马上要审讯,否则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不久,整个县境内的治安有了很大好转,夏鸿时在百姓中的威望倍增,赢得了他们的敬重。刚到石泉不久的夏鸿时再次得到了来自道光皇帝的表彰。

  克己奉公 廉洁亲民

  夏鸿时千里迢迢远赴石泉出任知县时,只带了孙子夏长春随行。关于为什么不带上自己的家眷,夏鸿时有精辟的见解:“古人云,俭可助廉,俭非徒自奉也,以眷属习官气,势将有不能俭者也。”妻儿家眷若沾染不良习气,必定会使为官者受到影响,很难做到廉洁。

  在石泉,夏鸿时生活节俭,将自己的养廉银(清雍正后为确保外放官员廉洁,另给高出薪俸数十倍的养廉银)全部拿出来赈灾。当他离开石泉时,留下公费余银数十金,交给书院生息,当地百姓“人称其廉云”,“皆洒泣不忍别”。

  离开石泉后,夏鸿时来到陕西省洛川县任知县。对于百姓,夏鸿时有自己的见解:“官一分好,民之感即不止一分,奈何执成见?任胥吏者,辄号于众曰:‘民悍且顽也。’果诚然哉?”这段话虽简朴,但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两袖清风 家风绵延

  1837年,夏鸿时带着孙儿告老还乡,回到麻哈州高枧村。族人以为夏鸿时在外为官多年,必有丰厚财物,当行李箱打开时,仅见“敝衣及书数千卷”,两袖清风的夏鸿时一度受到族人误解。回乡后,夏鸿时重新修整了先祖之墓,并将所得圣旨刻成石碑置于父亲夏护墓旁。

  1852年,夏鸿时病逝高枧家中,时年八十五岁。

  夏鸿时是他这一族人辉煌的起点,对于族人来说,他的重要性不止在于他的学风、官风,更在于他以家学渊源为标准择媳选婿。长子夏之雨娶都匀举人王梓材长女王氏为妻,这就是清末状元夏同龢的曾祖父母;二女儿嫁入麻哈州著名书香官宦之家艾家,艾家有著名史学家、教育家翰林院庶吉士艾茂,曾主讲贵山书院二十余年,是阳明祠供奉的三先生之一;小女嫁给独山莫友芝,是清代宋诗派代表人物,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自夏鸿时后,夏家不断涌现出走出大山,让族人骄傲之人,鼎盛时期当从夏鸿时曾孙辈开始,曾孙夏源曾任云南沾益州知州、四川大河坝盐务等。夏源之子夏同龢金榜夺魁将这个家族的荣耀推向顶峰,夏同龢是贵州历史上仅有的两名文状元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国留学的状元,中国近代法政开拓者、教育家、书法家和社会活动家。

标签:夏氏 名人 夏鸿时 故事 
相关评论

夏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手机号/微信:18908662169


夏氏宗亲网为纯属公益性的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弘扬大禹文化为夏氏宗亲提供寻根问祖,沟通交流,资料查询。全站资料永久免费对全球的夏氏宗亲开放,若发现网站所载信息若有不准确之处,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

闽ICP备17018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