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传略佚事

解读“会稽堂·荆楚夏氏”始祖百献百猷百川的身世

时间:2022/3/20 14:20:07   发帖人:jzxiatian   来源:夏氏宗亲网   阅读:4051   评论:0
内容摘要:97版《夏氏族谱》里关于会稽堂·荆楚夏氏始祖百献、百猷、百川的记载不多,全部信息只有两处,一处是十七世孙夏家忠所写“江西始祖考察纪实”里的描述;还有一处是在“开姓夏氏源流世系”列表里关于三兄弟的信息记载,百献“元末举人明洪武十八年乙丑科进士于明洪武二年由江西省南昌府南昌县迁江陵”...

97版《夏氏族谱》里关于会稽堂·荆楚夏氏始祖百献、百猷、百川的记载不多,全部信息只有两处,一处是十七世孙夏家忠所写“江西始祖考察纪实”里的描述;还有一处是在“开姓夏氏源流世系”列表里关于三兄弟的信息记载,百献“元末举人明洪武十八年乙丑科进士于明洪武二年由江西省南昌府南昌县迁江陵”,百猷“元末举人明洪武二十年丁卯科进士入翰林大学士”,百川“元末秀才明永乐二年甲申科举人永乐八年庚寅科进士”。

先说第一处的记载,一是出生地江西南昌府南昌县筷子街豆腐巷红土地”,二是兄弟四人献、猷、川三兄弟迁江陵铁剅堤村,百万因年幼留江西侍奉双亲;三是三兄弟的出生时间,百献生于元末顺帝至正二年即公元1342年,百猷生于顺帝四年即公元1344年,百川生于顺帝八年即公元1348年;四是兄弟三人都已婚配。所以“江西始祖考察纪实”一文虽短仅仅只有201个字,但却给我们带来了非常珍贵的信息,尤其是其中一句“其兄三人均已联姻出仕”里的“出仕”,表明兄弟三人在当时的元朝里供职,可能是一个基层小吏。但根据后面“开姓夏氏源流世系”列表里的记载,百川是在明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中举人,三兄弟早在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就迁居到江陵,也就是说在三兄弟迁居江陵之前百川21岁还只是一个秀才,秀才是不能“出仕”的。

“出仕”在汉语里的解释就是指“做官”。唐韩愈《送董邵南序》里有“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明李贽《太师李文达公论》“余谓若欲尽孝,自不宜出仕”。这里都是出来做官的意思。

那么在古代什么人可以“出仕”呢?这就涉及到古代的科举制度,一个读书人要经过县试才能获得府试的资格,通过了府试,各府依据通过考试的人数按成绩依照配额授予“秀才”头衔,秀才相当现在的“学士”,这个头衔并不代表此人可担任官职,只表明可以参加下一轮的省级考试――乡试。

乡试在各省会城市同时举行,考官由皇上亲自指派。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如遇到皇帝生日,皇子诞生或打仗取胜等喜庆之事,皇帝也可下诏加考,即举办特科。这次考试非常严苛,每省只录取7080人,而在一些人口稠密的省份,多达8000人参加考试也并不鲜见,可见考中举人也是不容易的。考中的优胜者被称为举人,相当于现在的硕士。对雄心勃勃的知识分子来说,这才是第一份实质性的回报,中举意味着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所以,两兄弟能出仕,说明他们都是举人身份,在当时应该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一个家庭能够供三兄弟读书且两兄弟能读到相当现在硕士的举人程度,至少说明以下问题:

一是家里相当有钱,如果只是一般有钱是不能供三个人读书都读到“硕士”的。

二是三兄弟都很聪明,智商很高,很能读书也很会读书。

三是家里学养深厚,崇尚读书致仕,说明祖上是读书世家,家风淳厚。

四是三兄弟的两人都能出来做官,说明夏家是一家受当地尊敬的望族。我们可以从清朝吴敬梓的小说《范进中举》中找到答案。《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在中举之前落魄潦倒,无人问津且被人瞧不起,而中举后则受到街坊四邻的抬举和尊敬,就连士绅乡贤们都来巴结讨好,可谓是前后判若两人。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家中一人中举尚且如此,而一家三人中举那更是了不起的洪福。

夏氏三兄弟中的两人出仕为官是在当时的元朝,而朱元章带领元末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明朝,而在元朝里当官的这三兄弟的命运可就来了一个180度的转弯。

就在朱元章当皇帝的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朝政府就实施了一项移民政策,就是将我国东部比较发达而人口比较稠密地方的人口向中原地区迁移。据史料记载明朝在刚刚建立的时候,面对的是一片惨淡的景象。经过元末明初战争的蹂躏之后,许多无辜的百姓失去了生命,中原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在《夏氏族谱》里记载的“骨尸塘遗址”就是元末战乱的真实写照,“一天元军派出重兵包围了铁剅堤村庄。四下搜寻却不见一人。原来,村民都躲在水塘的荷叶下面。恼羞成怒的元军挥舞屠刀,见荷叶就刺。顿时塘水变红,当时,躲于水塘的村民无一幸免。”从此铁剅堤村就成了无人村,这就是后来夏氏三兄弟迁徙落籍于此的原因。

我们的先祖这三兄弟也就在征召迁移人口之中。

从江西南昌到湖北荆州江陵,按现在的交通路程计算是500多公里,可以想像,那时没有高铁,没有高速公路,有的只是官道,也是黄



解读“会稽堂·荆楚夏氏”始祖百献百猷百川的身世

沙漫漫,崎岖不平,且还不是畅通无阻。从江西南昌到荆州走陆路,从南昌出发,北上到武昌,然后再到荆州。如果走水路,从南昌进鄱阳湖北上,进长江,溯流而上,经武昌到荆州,再辗转到铁剅堤。无论是陆路还是水路,那都是七、八百公里的路程,一路风餐露宿,辗转流连,要二、三月才能到达,其中的辛酸和艰难那是难以想像的。

《夏氏族谱》里第二处记载夏氏三兄弟的信息是在“开姓夏氏源流世系”列表里,其中提到他们共同的一个身份“进士”,而百猷还是“翰林大学士”。如果这一记叙是真实的,那真是我荆楚夏氏的骄傲,可惜据我考证,这一记叙不属实。

这里有必要进一步介绍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前面我已经介绍了科举制度的县试、府试和乡试,这里需要介绍一下会试和殿试。

会试:乡试后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行于京师礼部,又称春闱、礼闱。会试三场的内容于乡试一样,明清每科会试录取进士几十人至几百人不等。明清会试正榜以外一般还有副榜。录入副榜的举人虽不算进士,但可以授予学校教官或其他较低级官职,或吸收入国子监为监生,获得国家一定的俸禄。

殿试:明清科举的最后一级考试,在会试后一个月即三月十五日举行。殿试内容试时务策一道,试题由内阁大臣预拟数种,临时呈皇帝圈定。明清殿试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状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为一甲,算是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进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进士出身。三月二十五日,新进士和殿试官员在礼部享受御赐恩荣宴。宴后陆续进入封官任用阶段。一甲的三名进士一般授予翰林院编修等清要之职,其余进士往往还要进行一次馆选或朝考,然后结合殿试名次,分别授予官职,优者亦进入翰林院。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能获得进士身份那是多么多么艰难,对于读书人来讲真比登天还难,成功了那就真是一步登天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即于洪武三年(1370年)下诏开科举,规定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勿得与官。但朱元璋不久又认为所取举人进士少实才,于是宣布停罢科举,科举一度停考达十二年之久。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又宣布恢复科举。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朝公布《科举成式》,基本制定了明朝此后二百五十多年的科举成文法规。第二年就举行了会试和殿试,也就是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族谱里记载的百献“洪武十八年乙丑科进士”,时间虽然能对上,可我查阅了那年明朝录取的进士名单却找不到夏百献: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共3名;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107名;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362名;

据地方志补阙共123名;

据《列卿年表》补阙共4名;

据《闽省贤书》补阙共2名;

以上合计共601人,姓夏的有4人,他们是夏止善、夏仲、夏铭、夏原震,可是没有夏百献。

按明朝科举制度会试、殿试三年一考,所以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举行戊辰科考,族谱里记载百猷“洪武二十年丁卯科进士入翰林大学士”,首先时间上就对不上。查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戊辰科殿试金榜名单也找不到夏百猷: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共3名;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14名;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78名;

以上共95名,其中姓夏的唯有一人名夏铭善。在这届进士中有三个非常著名的人物解缙、解纶、黄金华,史上称“一门三进士”当时轰动整个京城。解缙、解纶是兄弟俩,黄金华则是他们的妹夫。如果夏百猷是这届的进士就应该与他们是同年。而“翰林大学士”就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是要常侍侯皇上左右的。张居正曾在明朝翰林院供职,后任首辅,江陵千百年才出了这么个人,如果夏百猷任翰林大学士,那么无论是地方志还是国史都应该有很隆重的记载,可查阅荆州、江陵各时代史志,都没有相应记载。

族谱记载百川“永乐八年庚寅科进士”,明史载永乐九年(1411年)辛卯科殿试金榜,没有夏百川,时间上也对不上: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共3名;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32名;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49名;

以上共84人里,姓夏的一个也没有,更找不到夏百川。

综上所述,《夏氏族谱》里关于百献、百猷、百川进士身份及翰林大学士记述是不属实的,所以再次续谱时应该更正。

  

                二○二二年三月十八日

解读“会稽堂·荆楚夏氏”始祖百献百猷百川的身世



标签:会稽堂 
相关评论

夏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手机号/微信:18908662169


夏氏宗亲网为纯属公益性的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弘扬大禹文化为夏氏宗亲提供寻根问祖,沟通交流,资料查询。全站资料永久免费对全球的夏氏宗亲开放,若发现网站所载信息若有不准确之处,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

闽ICP备17018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