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谱牒知识

由“王阳明祖籍上虞说”

时间:2017/8/20 13:18:07   发帖人:夏明府   来源:夏氏宗亲网   阅读:3453   评论:0
内容摘要:由“王阳明祖籍上虞说”谈家谱一位退休的王岳峰老先生发现了《上虞达溪王氏宗谱》关于王阳明的一段记载,从而引出了“王阳明祖籍上虞”的说法,上虞人为之自豪和兴奋,认为是上虞文化史上的一次惊人大发现,于是媒体纷纷跟风报道,文化学者更是热情高涨,展开了无尽的遐想,探讨王阳明与虞山舜水的...
  由“王阳明祖籍上虞说”谈家谱一位退休的王岳峰老先生发现了《上虞达溪王氏宗谱》关于王阳明的一段记载,从而引出了“王阳明祖籍上虞”的说法,上虞人为之自豪和兴奋,认为是上虞文化史上的一次惊人大发现,于是媒体纷纷跟风报道,文化学者更是热情高涨,展开了无尽的遐想,探讨王阳明与虞山舜水的历史渊源,更有甚者探讨唯物主义鼻祖王充与唯心主人大家王阳明之间在上虞这块风水宝地下的根本联系……而我个人认为这恰恰是文化界的悲哀和盲从,诚然我是不识时务的。

  根据《上虞达溪王氏宗谱》的一段记载::“泽元公为上虞达溪王氏始祖。”到了第五世千四公,“暨阳教授,迁居姚江,阳明其十一世孙也。千四公十世生华,华生守仁,道学经济,超绝古今。子正亿,孙承勋,曾孙先通,玄孙业浩,世袭伯爵,历历可考。”由此来认断王阳明祖籍上虞,此谱为王阳明家谱显然是不够严谨的!我们不说达溪谱所记载的真确与否,按此文所言自千四公始居余姚以来,传至王阳明己历10代,那么至少王氏在余姚己经生活了200多年,再说王阳明的“祖籍”在上虞,用词是不当的,说其“根”在上虞还说的过去,所谓“祖籍”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在,其都不会超出父、祖的籍贯。而且根据《达溪王氏宗谱》的记载,只是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王阳明的祖上源出上虞,这更多的成份是一种炫耀的情结。谱中并没有自王阳明以下的世系传承,所以有些人说其是王阳明的家谱更是十分牵强的。

  国运昌隆,曾经作为封建糟糕的家谱又开始为人们所重视起来,民间修谱也是方兴末艾,明昭穆、分世系,不至同宗而成陌路之心古今类同。也是中华民族尊重历史、尊重生命、尊重传统的具体体现,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因为家谱与国史、方志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三大支桩,它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是一个家族历史的百科大全书,在学术上面可补正史记载之不足,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献参考价值。

  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家谱呢?

  参天之树必有根,环山之水必有源、寻根谒祖必有谱,正本清源应有据。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姓氏的形成是复杂的,并肯定是多元的,尤其是各系、派、脉、支源流更是复杂多变,同姓末必同宗。前人创造了历史,后人追记,这受到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的制约,难免出现纰漏和错误。古人修谱只重本支而少触旁支,更少有去祖源实地考证,这样后人追根述源,就会有所出入,所以任何一套谱与祖源谱相对接都会有所不同。

  家谱的起始与士族门阀制度有重要关系,也有一个兴衰交替的过程,随着宗法式家族制度的瓦解家谱曾一度消亡了,而自魏晋以降,世家大族式家族制度再次形成后,官修谱牒之风又大盛,一些士族门官都以此互为夸耀。用官选人“不考人才行业,空辩姓名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谍”,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局面,许多新起的士族要求列名谱牒,而许多庶姓大族还采取冒名顶替、伪造家世等手段企图挤进谱牒,而原先的一些名门氏族也经过了历史的动荡和变迁造成家族资料的大量散失,于是就造成了家谱世系的混乱。到了唐代虽然废中正、兴科举,朝廷用人主要根据考试成绩,不再完全依据士族的门第出身,但是官修谱谍之风依旧大盛,究其用意,主要是唐太宗等人企图以唐朝皇室和功臣为主要成份.培植一个新的士族集团,用以代替山东士族和东南望族的旧士族集团,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巩固唐王朝的统治。到了唐末五代,随着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的瓦解,谱牒彻底衰绝了,专门研究谱牒的谱学也消失了,那种专门记载士族门第高下、研究人们血缘世系的官修的谱牒,藏于官府的正本,即人们据以选官和联姻的天下望族谱,因为长期战争和频繁的改朝换代,大多毁于战火而荡然无存。五代时,豆卢革一次问侍中郭崇韬:“汾阳王(指郭子仪)是代北人,你祖居雁门,是不是他的后人?”崇韬回答说:“经乱失谱牒。曾听先父说:去汾阳王已经四代。”(《旧五代史》卷五七郭崇韬传),可见在战乱中丧失谱牒是普遍现象,到了北宋以后人们均已不知自己的统系来处。故而要说出自得姓始祖以来至唐代一个正确无误的世系来,这是目前所有姓氏所面临的研究课题。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唐以前的世系资料,大多历代修谱者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为依据,参考各朝史籍而得出的。所以很多地方都是值得我们探讨考证的。

  宋以后,随着近代封建家族制度的形成,修谱之风又盛,谱谍的修撰又由官修而转变为民修,到明清两代达到了鼎盛,没有无谱之族,也没有无谱之人。大多数我们现在能见到的谱都是明清后始修的,同时家谱的编纂一般都遵循扬善隐恶的做法,也取了家谱修撰者自身的素质和水平。故严格意义上来讲,任何一套谱其始修后的记载当是真实可信的,往上推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事,其真实性是可想而知的。现代人如何来看待和考证前人所修之谱,包括存世谱的年代和始修年代、谱序年代、谱序内容(这也是谱中最有资料性和考证性部分)进行科学论证和认真分析推排,越是年代久远内容越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与同宗谱、祖地谱以及正史的记载来互相佐证。例如很多夏氏都自称北宋名臣夏竦之后,包括我们上虞、萧山、东阳、山西雁门等等,上虞谱始修于宋宝庆二年(1226年),为夏氏族谱中始修年代最早的谱谍之一,仅次于江西德安祖谱,谱载“夏竦”父为“承皓”、祖为“奂”,曾祖为“昱”,这与祖地江西《德安谱》、《宋史》以及北宋王珪《竦公神道碑》的记载无不吻合,,而《萧山所前夏氏谱》称竦公之父为“珏”,金华《桐川夏氏谱》载竦公之父为“子牙”,山西《雁门夏氏谱》载竦公之父为“扳”,对于这样的谱他始修前的先代世系是很值得考证的?现代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更是让我们在网上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族人交流联系,各地的同宗谱谍也不再向古时一样秘不示人,可以互相交流和探讨,也得以参见各谱之间的不同差异,为我们研究正确的史实提供了先决便利条件,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献查阅也得到了前无末有的便捷,这是先人无法想象和做到的事。所以我们看谱应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来对待,而不是如古人一样对家谱的记载深信不疑,这不是对祖宗的不敬,恰恰相反这是一种负责的态度和历史的使命,只有正本清源才能上承先代而下贻子孙。

  一家之言,与网友共探讨!!

  发贴者:夏国初

标签:王阳明 祖籍 上虞说 
相关评论

夏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手机号/微信:18908662169


夏氏宗亲网为纯属公益性的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弘扬大禹文化为夏氏宗亲提供寻根问祖,沟通交流,资料查询。全站资料永久免费对全球的夏氏宗亲开放,若发现网站所载信息若有不准确之处,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

闽ICP备17018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