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虞夏家埠夏氏宗谱》中夏澄墓铭之考证
利用寒假和本学期回杭州的几次机会,走访了杭州新图书馆,由于之前对家谱的要求瞭解地不够透彻,所以之前所找的《周氏家谱》之序,与《绍兴西徐巷村樊氏家谱》之世系发现里面提供的信息量皆较少,辑佚和辨伪价值有限。之后去浙江图书馆寻找家谱,发现《古虞夏家埠夏氏宗谱》,其中夏公墓铭信息较多,并且还有本篇墓铭的行状,认为考查价值相对较多,故选此篇。但此篇并未是宋朝的墓志铭,不得不说,是其中一大遗憾。
非常巧合之事为此墓志铭的主人公为古虞人士,我母亲出生于上虞,外祖母外祖父皆在该地出身成长,对该墓志铭的考查也许也同时增进了我对我母亲家乡名人的瞭解。
明故奉議大夫曹州同知夏公墓銘
公諱澄,字彥清,姓夏氏,浙之上虞人也。生平為人,性醕寶(疑為實,行近致誤)、資穎異,博通書籍,兼習法律。壯年乃從事於紹興衛。永樂間,計例赴部遴選居前列,洪熙紀元,授廣州左衛經應(應,疑為歷,經歷是官名),蒞事之初,勤于政體,軍民感戴,久之,能聲著於上下。後兩丁內外艱,哀毀逾格,起復攺授通州神策二衛。正統乙丑歲,以卓異陞授曹州府同知。其地為山東大都會,荒蕪已百餘載。至是複新,特命公奉符節往蒞為。(此句疑有誤字或缺字)公至州與太守范侯同寅協恭,齊心戮力,披翦荊棘,創立州廨,撫安眾庶,不數月,百廢具與,規模煥然,可謂不負所命矣。公年七十,例致仕歸鄉。天順七年,以疾終於正寢。越明年,公長子伯順,奉其行寶(寶字應為實字)來京請銘於予。遂按公之世系,曾祖德源,(疑缺祖父名諱)俱晦迹不仕;父志通,嘗為農官,以廉幹著名鄉里。母任氏,有順德。公生於壬戌,卒於癸未,享年八十一歲,葬於里之南窰。配黃氏,克書(書應為盡)歸(歸,應為婦)道,生於洪武甲子,卒於宣德己酉廣州州署,年四十有六,歸葬里之南窰,祔先塋也。男四人,長卽循十一,字伯順,次叔網、叔紀、叔勛;孫男九人,孟昭、孟暉、孟暘、孟瞻、孟暄、孟昂、孟昇、孟旻、孟暠;曾孫男十人:自寶、自明、自安、自修、自省、自魯、自勉、自達、自新、自勤。嗚呼!人之所重者,惟忠與孝。然鮮有能兼盡者,而公之幼學壯行,克盡事親事君之道,始終無愧矣。今鐫辭須(須,應為於)石,以傅永久,庶遺德不至於泯乎!是宜為之銘,銘曰: 維夏之氏,肇基於陳;公續其美,昭於前人。旦試有司,庸展才藝;三授衛佐,格于淹滯。繼升令秩,簡任曹州;愛民如子,才德並優。耄年歸田,旣康且壽;遺愛在人,聲垂不朽。 峕 天順八年十一月 賜進士及第翰林院修撰永嘉周施撰 賜進士出身中書科中書安成劉鉞書。
辩伪
在辩伪的过程中,我首先看到的直观资料是墓志铭的主人公夏澄、撰写本铭的周施、书写本铭的刘钺,以及文中出现的曹州范侯,通过对这四位人士的身份真实性的考证,是辨别墓志铭真伪的一大重要标准。其次,本篇墓志铭中出现较多的“年代、地点、官职”,围绕这三大内容量进行查找资料,核对墓志铭提供的信息,可更进一步验证本墓志铭真伪,从而给予结论。
关于【主人公夏澄】的考证
{夏澄}
在墓志铭中提到夏澄为天顺七年(1463年)去世,七十岁时告老还乡,那麽可以判断,夏澄出生时间在1393年或之前的几年,所以在查找相关夏澄的人物时,应该筛选时间为1393年前几年到1463年的。
在《明人传记资料引索》中没有发现关于夏澄的资料,未果。
之后在中国古籍库中检索“夏澄”,发现关于记录叫“夏澄”人物的一共有三个,如下显示:
“十月戊午听选官夏澄言浙江上虞县凌湖可溉田八百馀顷比湖口深濶虽有土?辄败乞易以石闸庶可节宣而早涝无患”
——出处:明吴道南《吴文恪公文集》卷十
这裡提及了一个地点“上虞县”,经查找,解释为“上虞县,西汉置。治所即今浙江上虞县(百官镇)。隋开皇中废。唐贞元中複置,长庆初又废,二年(822年)又置,徒治今浙江上虞县东南丰嘉镇,1955年複移治百官镇,即今浙江上虞县。”此处的地点,与墓志铭最开始提及的“浙之上虞人也”的上虞,均指同一出处,所以初步可以认为在《吴文恪公文集》出现的夏澄就是此墓志铭的主人。
“夏澄浙江钱唐人由举人除江西道监察御史正统五年差代”
——出处:明胡谧《(成化)山西通志》山西通志卷之八
这一段出现的地点为“钱唐”,根据《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可得为“钱唐县,秦置,治所在今浙江杭州市灵隐寺下。东汉改名为钱塘县,迁治今杭州市”地点与上虞虽然接近,但还是两个概念的,在考证时间,是“正统五年”为1440年,这与我们要考证的夏澄,在时间上是吻合的,但是地点却不同,这裡为一个疑点,是此夏澄非彼夏澄,还是夏澄也许为钱唐人士,也可能是此篇文章作者将夏澄的出身地弄错了?但是,这裡可以明白的是,此文中的夏澄是去曾经江西道监察御史差代的,我们回到墓志铭,发现铭文中的夏澄并没有提及在江西任职的经历,那麽初步认为此夏澄并不是我们要找的夏澄。
“夏澄浙江天台县”
——明张朝瑞《皇明贡举考》卷四
文中提及地点为“天台县”,经查阅,天台性的定义为“五代梁开平中吴越以唐兴县改名,治所即今浙江天台县。晋时改为台兴县,北宋複名天台县。”从地理上看,这个地点不符合,墓志铭中也未提及夏澄参加贡举考,所以暂时认为这个夏澄不是我们要找的夏澄。
以上的资料表明,暂时只能表明,在上虞县,永乐到天顺年间,可能的确存在一位叫夏澄的人。但是他的生平经历是否如墓志铭所描写,需进一步考证。
墓志铭中写到夏澄“壮年乃从事于绍兴卫”。于是我在查阅中国古籍库等资料后,并没有发现邵兴卫一职中曾经有夏澄的痕迹。之后提及夏澄在洪熙纪元担任广州佐卫,之后并且升职为神策二卫正统,于是对于年代和地点、官职进行考证,如下:
{洪熙纪元}
翻查《中国历史纪年表》得出洪熙纪年为1425年
{广州}
根据《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定义如下: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广州路置,治所在南海、番禹二县(今广东广州市),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移两广总督治此。1912年府废
{左卫}
翻查《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发现“左右卫”定义如下:
“左、右卫,元官署名。属枢密院。中统三年(1262)置武卫,至元元年(1264)改为侍卫,八年改为左、右、中三卫。掌宿卫扈从并屯田,遇兵事则参加。各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等官,所属各有镇抚所、行军千户所、弩军千户所、屯田左右千户所及教官。”
{神策二卫正统}
翻查《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发现“神策左右卫”定义如下:
卫署,辽南而朝官十六武官署总称,即亲卫、勋卫、翊卫、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左右羽林卫、左右龙虎卫、左右神武军、左右神策军、左右神威军。
从这三个时间来看,在洪熙纪念这个时间上,广东广州市的确成为广州,而且这个左卫的官衔,神策二卫正统这两个官也应该是存在的。但夏澄是否担任过,在各类资料中,并没有考证出来。之后又翻阅《广州府志》中也未查到夏澄的人物,但也可能是因为官职较小,又是武官,所以并没有记录在其中。
墓志铭中还提到,夏澄在“乙丑”时,官位上升为“曹州府同知”,并与当地太守范侯一同治理曹州,改变了曹州原本贫瘠的环境,最后百废待兴。根据这一系列的信息点,我再逐一进行考证。
{乙丑}
根据之前的时间推断,这裡的乙丑应该为1445年
{曹州府}
根据《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定义如下:
“北周改西兖州为曹州,治所在左城县(今山东曹县西北,隋改济阴县)。隋大业初改为济阴郡。唐武德初複为曹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济阴郡,乾元元年(758年)複为曹州。”
从这裡看,在明朝时,是为曹州并没有差错
{同知}
翻查《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发现“同知”定义如下:
“同知,官名。(1)宋初,枢密院有同知枢密院事,简称同知院,为知院的副职。南宋有同知阁门事官,为官未至右武大夫而为阁门司主官者。(2)辽南面官有同知府事、同知节度使事与同知州事,皆地方副长官。金各总管府与诸州皆有同知,掌通判府、州事。元各州、府亦有同知。明、清沿置,分掌巡捕、粮务、屯田、水利、江海防务等。清各州同知称州同,同知与通判并可为地方政权庁一级长官。(3)元朝廷各院如宣徽院、太喜宗院、太常礼仪院等等,多数总管府、招讨使司、宣抚使司等等属官皆有同知。(4)元两淮、两浙、福建等处都有转运盐使司盐运使佐官有同知,明都转运盐使司都运转使佐官亦有同知。清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有佐官同知,俗称运同,掌分司产盐处所,辅助盐运使与盐法道管理盐政。
{侯}
根据《中国历代官职辞典》定义如下:
(1)官名,商置,负责边地的防卫、开垦。(2)爵位名。周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在公之下,伯之上。秦朝沿之。汉承秦制。魏、晋及南朝宋、齐位列第三等。北魏、北齐略同魏晋,北周亦有县侯。隋有侯爵,正二品。唐有开国县侯,从三品。明、清分三等爵,侯在公之下,多属超品,其上加美名。太平天国前期王之下亦设。爵名下多加衔真忠保国及世袭字详,后期降为六等爵之最低级。
所以,在明国时期,是存在的,侯是三等爵中之一,位于公之下。
{太守}
翻查《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发现“太守”定义如下:
“太守,官名。战国时为对郡守的尊称。《战国策.赵策一》韩王令韩阳告上党之守曰:“今王令韩兴兵以上党入和与秦,使杨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西汉时始为郡守的正式官名。景帝中元二年(前148),改郡守为太守。魏晋南北朝惟北周称郡守,馀均以太守为郡长官。随大业中及唐天宝年间,改州为郡,官名亦称太守。汉太守秩二千石,总管行政、财赋、刑狱,军队虽有都尉,仍归太守控制。佐官(丞、尉、长史)由朝廷任命,属吏与太守谊同君臣,属吏每称郡府为“本朝”、“郡朝”、“府朝”。东汉末设州牧后,太守受州牧管辖,权力缩小。因战乱频仍,太守多加将军、都督等官,军事职能加强。西晋末,中原丧乱,太守带将军号者更多。南北朝设州渐多,郡的辖境随之缩小。隋文帝废郡存州,以刺史代太守,罢地方官自辟佐吏之权。隋炀帝废州存郡,唐初複隋开皇之制,玄宗天宝再废州存郡。隋、唐州郡、刺史太守名义屡变,实质并无区别。及肃宗至德二载(757)改郡为州后,太守不再为正式官名。以后宋知州事、明济知府,均以太守为别称。”
所以在当时,太守这一官职是存在的。而且在明朝,知府也被称为“太守”。
因为当时夏澄与范,都是在曹州任职,并且治理当地的农耕,所以我便查阅《曹州府志》,看其中有没有对其二人的记录。在《曹州府志》卷十一“官职”中,找到姓范的两人,如下:
又在明朝知县一录中发现范姓两人,为;
之后在官职人物具体信息中,只查到了关于范希正的具体生平记录:
从找到这一段关于范希正的资料来看,有诸多的信息点,我们逐一分析。第一,此文中范希正一开始担任的职务为“曹州知县”,但为奸人诬陷,之后村民上京替他请愿,得以还乡继续当知县。第二,文中提到的一个时间为“正统十年”,经查阅为1445年,而在这一年的时候,山东,这个字由于看不清,所以暂且无法判断自已,但根据后文“惟曹以希正先积栗得无患”可以看出曹希正做了一件事,使得山东当时避免了一场灾患。而此信息点与墓志铭中出现的乙丑年同为1445年,而且墓志铭也提到了当时的山东大都会“荒芜”,夏公与范“齐心戮力,披翦荆棘”,“不数月,百废具与,规模焕然”,信息相吻合。第三,从这段范希正的描述里还提到,“大理丞张抵山东,闻之,因请升曹县为州,而以希正为知州”,可以得知,因为立功,所以范之后被升为知州,而曹县也升爲了曹州,这与墓志铭中的“创立州廨”信息也能对应上。从这些来看,此范希正应该就是墓志铭中所提及的范侯,但是《曹州府志》上并没有找到关于夏澄的信息。
关于【撰写者周施】的考证
根据墓志铭的落款,标明了撰写者周施身份的几个信息点,分别是“进士及第”、“翰林院”、“永嘉”,所以从这三个关键词著手。
{周施}
我在《明人传记资料引索》里找其人,并没有相关资料。
{永嘉}
根据《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定义如下:
“永嘉县:隋开皇中以永宁县改名,治所即今浙江温州市。”
{翰林院}
通过查阅《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发现翰林院定义如下:
“翰林院,官署名。唐初置时,以具有文词、经学、医卜、技艺者,居宫中,备皇帝召见,非正式官职。玄宗初,置翰林待诏,掌表疏批答,应和文章,旋又选文学之士为翰林供奉,与集贤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开元二十六年(738),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另置学士院,专掌起草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筹重要诏令。宋置翰林学士院,掌内廷起草诏旨。另在内侍省下设翰林院,总管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置勾当官,以内侍押班、都知充任。辽南面官有翰林院,掌天子文翰之事,有翰林都林牙等官。金有翰林学士院,掌制撰词命。元有翰林兼国史院及蒙古翰林院。明翰林院兼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皇帝古文,主官为翰林学士,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修撰、检讨等官。清沿明制,以掌管学士满、汉各一人为主官,其属官亦满、汉并置。”
因为一直没有查到关于“周施”的资料,一度让我怀疑是否为伪证,但是之后觉得,既然是进士及第,那应该是相当高位的一个人,所以我再翻了一遍《明请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进士及第名单,发现在正统元年,有一位进士及第名叫“周旋”,为浙江永嘉人。身份与地点都跟墓志铭中所提的“周施”一致,发现如下:
从姓氏里找其人以确定出身地,在周氏进士里发现如下:
所以我猜测很可能是抄写时抄错了。于是再回到《《明请进士题名碑录索引》里找是否有关于“周旋”的资料,我再一次进行查找,依旧没有找到关于周旋的资料。于是再在中国基本古籍库中输入“周旋,翰林院”的关键字,找到了关于他的相关记录,发现如下:
“丁丑释祭先师孔子遣国子监祭酒萧镃行礼戉寅升翰林修撰周旋为本院侍讲已满九载也”
——《馆阁漫录》卷三
此文中出现的时间为丁丑,查阅后为1457年,这个时期,周旋已经是翰林院的修撰人了,所以与墓志铭的落款时间是吻合的。
中国基本古籍库中除了《馆阁漫录》中有提到周旋,在《典故纪闻》中也能查到相关资料
“景泰三年九月间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讲周旋等又奉圣谕东宫官皆不必考近本府主簿赵政等考满吏部又移文本府及送河南道考覈。”
——《典故纪闻》卷十二
此文中出现的时间为景泰三年,查阅后为1452年,时间也是与墓志铭所吻合的。
所以,通过以上对时间的考证,还有官职的考证,已经明代进士榜的差别,最后再经《馆阁漫录》和《典故纪闻》的检验,最后可以确定为此人真实存在,信息也属实,但是在抄写时出现错误,将“周旋”抄错成“周施”。
关于【书写者刘钺】的考证
根据墓志铭的落款,标明了书写者刘钺身份的信息点,分别是“进士出身”、“中书科”、“安成”。
{刘钺}
通过查找《明人传记资料引索》中,查到刘钺的相关资料如下:
“刘钺,江西安福人,球长子。正统元年进士,球死,钺其弟笃学躬耕养母。后出仕,累官广东参政。(明史162/9下)”
{中书科}
通过查阅《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发现中书科定义如下:
“中书科,官署名。明洪武七年(1374)年,设立省舍人,属中书省。九年,改中书舍人。次年,与给事中同属承敕监。建文帝时,该中书舍人为侍书,入文翰馆,属翰林院。成祖複旧制,置中书科官署,定额中书舍人为二十人,从七品,掌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与此前各代中书舍人之代皇帝起草诏令者不同,地位亦低。清沿置,宣统三年(1911)废。”
{安成}
根据《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定义如下:
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县东南。北齐废。(2)西汉置,治所在今江西安福县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为安复县。(3)南朝梁以绥宁县改名,治所即今广西宾阳县东安城镇。唐时改为安城县。(4)随初以平都县改名,治所即今江西安福县。开皇十八年(598),改为安复县。
虽然安成有指代三个地方,但也指代过江西安福,我们暂且假设这裡的安成指代的是《明人传记资料引索》里指代的刘钺的江西安福。
从以上时间官职地名来看,刘钺的资料初步属实,通过人物的资料,可以发现此处出现的时间指明刘钺为正统元年的进士,于是我再去《明请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考查正统元年的出身进士是否有其人,发现如下:
此人的确是正统年间的出身进士,恰巧与撰写者周旋是同一届的科考。再去进士姓氏中查找,看此人的出身地,发现如下:
此处显示出身地也为江西安福。
我翻查《中国历史纪年表》得出正统元年为1436年,是英宗(朱祁镇)时期的进士,我再翻阅了《明请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在正统元年丙辰科的进士出身中的确发现有此人,而此墓志铭落款时间为天顺八年,为1464年,且此处安成指的是江西安福,所以判断认为此人情况为真实的。但是否在中书科曾担任过职务并不能确定,所以我继续回中国基本古籍库,查找此人资料。发现如下:
“七月甲戌朔乙亥……事府府丞李侃李龄顺天府治中刘实兵部主事刘实兵部主事章陬中书舍人兼正字刘钺国子监愽士陈淮南京通政司政司参议丁澄南京尚宝司司丞宋怀……”
——《馆阁漫录》卷三
这裡提到一位中书舍人为刘钺
"正统九年九月七日以疾卒享年七十有六娶王氏无子以族兄济南府经厯寛居仲子孜穀为后娶彭氏生子励穀早卒孙男三人长曰章次曰郁今为县庠生次雍女五人曽孙男三人某年十月十九日葬顺安乡石魁山之原葬之后六年孜穀与郁奉中书舍人刘钺之状来请曰先人葬未有铭愿先生赐之铭将追纳之墓以慰先灵地下不胜其大幸予曰予与尊府交知其为人中书之言不诬也是宜铭"
——《古廉文集》卷十
这裡提到的时间为“正统九年”经查找为1444年,时间与墓志铭的时间也是合理的。文中也提到了刘钺在中书任职。
还发现有位文人吴竹坡送刘钺的一首诗,如下:
“王封亲赍别明光万里南行道路长特遣奚官牵骏马送君乘此到襄阳”
——《题马送中书刘钺之襄阳》,摘自《吴竹坡先生诗集》
根据网上资料搜索吴竹坡,搜到资料如下
“吴节(1397-1481),字与俭,号竹坡,江西安福人。宣德五年(1430)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祭酒,官至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成化十七年(1481)七月十八日卒,年八十五。著有《吴竹坡诗文集》。”
从这段资料来看,吴竹坡的生卒年份与刘钺的时间是合理的,而且吴竹坡同为江西安福人,与刘钺认识的可能性也很大,由此诗的真实性也可反映出刘钺中书任职并且出身地为真实的。
综合上述所有考证的内容来看,刘钺其人真实存在,是江西安福人,并且为正统元年的进士出身,之后在中书省担任官职。墓志铭中所出现的一系列关于刘钺的资料是真实的。但是,既然是在中书省任职,且与周旋为同一届的科考进士,又同在翰林院任职,爲什么会将“周旋”抄错成“周施”呢?这裡为一大疑点,是刘钺如此粗心抄错了呢,还是后人在抄写刘钺的这篇铭文时将周旋的名字抄错了?在这裡我提出一个问题。
综合上述所有的考证,我提出的是以下两种猜测
第一种想法就是认为此墓志铭为真的,主人公为不但真实存在的,且墓志铭中所描写之事皆属实。虽然关于主人公的史料较少,是因为主人公在明朝所任官并不高,所以相关记录较少,而撰写者的名字“周旋”应该是后人在抄写墓志铭时抄错成“周施”,是刘钺写错的可能性十分之小。
第二种想法就是认为此墓志铭是假的。由于后人修写墓志铭时已所在清朝康熙年间(从此家谱的原序中的落款),所以可能是后人根据查阅明朝名人事蹟与翰林院名人后所编写出的墓志铭,而且在抄写,或编写时将周旋的名字抄错成“周施”。
个人觉得第一种,为真实的可能性较大。首先,文中所考证出来的时间、地点、官名皆与历史相符合,是明代存在过的。而范、周、刘三人信息也与历史相符合。如果此墓志铭为后人所编,那麽范侯、周旋、刘钺的信息难以如此之全。第二,我觉得判断依据最重要之一的,是当时范希正的事情与历史刚巧吻合,此墓志铭是在康熙年间由夏家后人整理收录进家谱的,而判断范希正经历的是根据在乾隆年间编纂的《曹州府志》,是先有墓志铭后有《曹州府志》,所以后人查阅曹州历史而编写此事例的可能性较小。此外,明代上虞与曹州地理上相距甚远,要瞭解当时如此真实发生的事情,如若不是亲身经历,难以知晓。第三,我母亲出身于上虞,外婆外公皆为上虞人,据向母亲与外婆打听,夏家村于上虞下浦镇,至今许多当地人都知道此为一个较古老的家族。所以我觉得此墓志铭为真实的。
但是,遗憾的是,没有查阅到《全明文》,图书馆据说有收藏其一二册,但未找到,所以也不知道此墓志铭是否收录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