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平权
在中国,春节贴春联这一由来已久的民俗,承载的是人们对安居生活的美好祝福和祈愿,也同样秉传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在印刷制品还未普及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期间,每逢春节,人们就会展卷挥毫,写下洋溢着喜气和吉祥的大红春联。在当时,写春联,恐怕是每个中国家庭在春节到来之际的必修之事。也正是从那个年代开始,写春联这件事就悄然“孕育”着一批当今书坛的佼佼者。夏平权先生便是其中书杰。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夏平权出生在江苏省高邮市。上私熟的时候,他便痴迷于书法写作。从11岁开始,每逢过年都会帮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写春联,参加工作后,有时出差在外,也会把看到的,认为好的店铺招牌等上的毛笔字抄下来,回家反复练习。日复一日地临池不辍和潜沉钻研,在虔心和专注中修养着他的书法性灵,最终腾展出“夏氏”墨韵的艺术辉煌。
在访谈之初,夏老先生特别对记者强调:“首先我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是什么艺术家,也没有什么艺术生涯,我只是一个书法爱好者。”谦逊之情溢于真切言辞。但在记者得到的资料中,夏平权老先生却是一位在书法界身居要职,德高望重的重量级人物。他的艺术造诣不仅名闻国内,更声隆海外。
师出欧王成于行隶
夏平权先生楷、行、草、隶、篆五体皆能。初临欧、颜、柳,后习王羲之,再对各名家碑帖遍临笃学。在临摹初始,欧体对其影响颇深。习书之人皆知,对于楷书的研习,最难莫过于欧体,欧体之神韵虽广被众人追捧仿效,但却鲜有人能比肩其风骚。后人临习,要么过于媚软,要么过于呆瘦,始终难有平正险绝之风韵。然而,“风韵”二字更多的是需要体会,而非单一模仿。领会“风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其融汇到自身的创作精神中,成为养料补给,继前人笔意,并非衷于临摹,但为开拓创新。只要能领会其精要,不论创作任何作品,变换何种书体,都会看到作者参悟的渗透。夏平权先生深知此要,故在练习欧体时,他早已打破“门户之见”,从不忘把欧翁笔意融通到今后的创作生涯中。
夏老先生承欧体笔韵,擅行草之作。行草书与楷书不同,其打破楷体的平整与布白均匀,以欹为正,险中见稳,稳中求变。
“在行草书上我重点临摹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这篇《兰亭序》我先后写了二百多遍,一边体会一边写。我明白,不是要写得像王羲之,而是要抓住他的神韵和方法。”夏平权先生对师法古人自有见解。
正是这二百多遍的潜心临习,不仅让他最后以高分毕业于无锡书法艺专的函授课程,更夯实了他的行草艺术今后在书坛大放异彩的基础。
一般来说,人们常以“颠张醉素”的作品意味来夸赞能写好草体的当今书法家。然,草体之初创,并非考虑字体的艺术韵味,而在于其能快速记录的功用。后因在不断书写中发现其蕴含的审美意趣,再经张、怀发展,渐成体例。而草书相较他体,更有自由施展的空间,成为能让书者情怀纵逸挥洒的载体,故若以前人个性来囿后人风采,不免堕入俗庸,而以“道法自然”来论夏先生的作品才是正评。
夏平权先生之体悟,草书在诸书体中为最难,缘于变化太大,且当一气呵成。在“永字八法”中,把竖画称之为“弩”,意在书写时笔锋犹拉弓射箭一般爽利畅达,在字间做主笔,起均衡字势的作用,在草书中,亦可作为笔运原则。观夏老先生行草作品,最有特点的莫过于“弩”笔,时如万岁枯藤般苍健劲雅,时如惊涛飞瀑直流而下,露垂针悬,万千气象,每次行笔无不左右向背照应,长短伸缩变化,可谓落笔无二设,气韵不双生。用墨浓淡必须在一开始就成竹于胸,书中墨迹浓淡相映,墨饱时似龙腾山巅之上,笔枯间如游云相生,复又气脉相连,飞白处若游丝飘逸,炊烟缠绵。正如夏老先生所言,草书之难于变化。但他所说的变化之难,却在其敏锐神思和灵动笔法下淋漓尽致地展露出万千气象的优美律动,在遍临笃行中捕捉前人神韵,在无限风景里感受自然万趣。
能“道法自然”之人,必是会灵活创新之才。在遍临诸家后,夏老先生便把学之所得熔冶于推陈出新中。他所创的新隶书,就得到了书法界的认可。
“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这是我自己创新的一种隶书体,它合不合规范?合不合书法法则?还很难说,总之,我写的时候就想着如何把字写漂亮了,大众能接受了就可以,而不是想着要怎么成名成家。”从夏老先生的言语中,总能让人感到一种脚踏实地的虚怀与和善,这种品格能让人沉潜与笃静,这是支撑他整个创新过程的,根深蒂固而能厚积薄发的深邃底蕴。
“隶书者,篆之捷也”。这是西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对隶书本体及其产生背景做的经典叙述。夏平权先生所创之新隶体主要还是出于传统的汉隶体式,但对结构之组合却不类传统隶法,把“长横”作为结构的主要部分,“蚕头”式起笔,行笔于波势俯仰而收笔于“磔”,上承时以细笔作轻盈之感,下载时着厚墨显敦实之举,尔后,巧妙得当地融入些许篆书体式,让原本“四平八稳”的隶书体在篆体的点缀下,既不失雄阔严整又凸显舒展灵动。
夏平权先生对记者说:“我觉得,写书法的时候,光临摹是不能有直抒胸臆的愉悦的,临摹只是在学习技法,最终还是要运用这些技法加上自己的感悟来形成自己的书法个性。”仔细体意夏老先生的笔墨,确实能够从中感到他细腻而严谨,灵活且疏放的个性。
老骥伏枥书无止境
夏平权先生如今已是古稀之年,但却至今还保持着参加工作时练习书法的习惯,过去,他每天从晚上七点钟开始去书房写字,一直写到深夜一两点,有时写到三点;现在,仍然坚持早、中、晚各练一小时,这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并没有让他的健康状况因为熬夜而受到影响,相反,这样的作息似有魔力般使他精神矍铄。如果头天不写,他第二天必定颓靡恍惚。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与不辍笔耕,不仅造就了他书境的清雅致远,更从性灵深处淬炼出通透幽邃的心境。观其书,若观其人矣。
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就曾这样评价过夏老先生的作品:“夏平权先生作品,有坚实的用笔、运笔、结构、布局的书法基础,其书法俊朗、飘逸、得体大方,书法的境界在于书家的文化修养和人格冶炼,书家笔下的点、线、墨都折射出了书写者的情怀和视野。”
著名书画评论家傅京生亦点评夏老书法曰:“夏平权书法有自然之势,能令线条若座若行、若飞若动,表现出自由自在的情感抒发特征。”
梅墨生曾观夏平权先生书法后,做出感慨:“在他的放逸的书法空间里,却有着宁静的思想意识,在他的笔下,“创新”具有了新的意义,他将书法的结构、形式等重新作了变化,在夸张、旷达的结构空间中表现了自己的独到感悟,从中,反映了新与旧、快与慢、雄与秀的感性与理性的交响律动,烂漫之极复又归于平淡,有时他又将复杂的结构简单化,有时将沉雄的线条轻灵化,使得作品充满自由的活力,表现了他自我创作心灵的释放。”
如今的夏平权先生可谓功成名就,自1985年其作品在国家级报刊、杂志、书籍上发表伊始,作品便数度在国内外获得大奖。但他现在仍然孜孜不倦求索于书案前,除了对徜徉墨海,随性挥洒的痴迷外,更觉自己肩负了一份传扬书艺的社会责任。
夏老先生恳切地说:“我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必须在传承和发展上多做一点工作,把书法这门艺术代代相传,让它永葆青春。练好书法不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创作水平,而且能够怡情养性,陶冶情操。”
当今书法的学习环境,在硬笔字兴起之后而显得有些黯然,盖因其已不做平常之用而被束之高阁。尽管如此,其艺术性却未被抹煞,但也因缺乏普遍化运用的土壤而更难习学和体会到其中的真美意境。对于这样的境况,夏老先生洞察敏锐。故虽已年逾古稀,还在为书法艺术的承续和传播奔走呼告于世界各地,希望自己的践行能够让更多人在中国书法里享受到艺术之美,感悟于心灵荡涤!(记者:杨丹菲)
来源:中国企业报道